今年上半年,美國中小銀行危機事件已發酵一段時間,危機嚴重性和傳染性有所控制,但受多重因素影響,其影響仍無法估量。有必要站在全球金融市場周期變化視角梳理這一事件,為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今年3月,以硅谷銀行為首,包括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在內的三家銀行同時倒閉。隨后,5月1日,資產規模達2290億美元、排名全美第14位的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也宣布倒閉。據悉,資產規模440億美元的另一家小銀行——西太平洋合眾銀行(PacWest Bancorp)也搖搖欲墜。
【資料圖】
據測算,四家倒閉銀行的總資產占銀行業總資產的比重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民調顯示,48%的美國人擔心他們在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賬戶上的資金安全。
預判趨勢變化,不與周期為敵
在此次美國中小銀行倒閉事件中,雖然美聯儲加息是重要導火索,但微觀主體逆周期而動卻是主因。倒閉銀行們對即將到來的“大通脹”周期的認識不足,弱化了對美聯儲快速加息的預判,在加息周期前大肆加杠桿,是引發危機的重要原因。
保險行業必須敬畏周期、行穩致遠。保險業和銀行業均為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金融中介工具,在負債向資產轉換過程中,二者均具有不透明性而容易形成擠兌效應。壽險業發展已歷經二百余年歷史,其歷次危機均與經濟周期變化有關。
當前,在供應鏈重組、能源轉型等結構性因素沖擊下,高通脹、高利率、高杠桿、高債務并存,全球經濟增長前景黯淡,不確定性大為增強,市場波動性、關聯性大幅上升,躺贏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還。保險業必須準確預測趨勢變化,堅守保守構投資者的基本定位和長期穩健發展的經營原則,不能盲目追求資產驅動的發展模式,將經營活動置于高風險狀態。
強化風險管理,提升經營韌性
硅谷銀行事件是單一的業務模式、風險的高度集中和資產負債久期錯配,導致資產負債表脆弱性提升,最終促成危機發生。硅谷銀行屬于交易型銀行,在負債端,客戶集中于硅谷科創企業及個人,客戶數量少、結構單一,客均存款額大、客戶集中度高、存款穩定性低。在資產端,貸款客戶也集中于在科創企業,在貸款需求減弱后,缺乏其他貸款渠道,只能將高比例資金集中于長久期債券類資產。在風險管理方面,硅谷銀行管理層缺乏全面風險管理思維,僅關注資產端,未有效統籌資產負債兩端;風險管理失策,風險建模沒有充分預計到利率和流動性風險的雙重沖擊,缺乏應對流動性危機的有效預案,從而帶來滅頂之災。
保險業與銀行業資產負債特性不同,但保險企業的跨周期經營模式決定了風險管理的極端重要性。保險業特別是壽險保單具有更大穩定性,但保險公司的經營周期更長。壽險業的跨周期經營模式決定了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的極端重要性,決定了加強利率風險、流動性管理的極端重要性。
保險業應切實轉變經營觀念和發展方式,摒除掙快錢、賭一把的理念,堅持資負雙管齊下,加強資負聯動管理、實現防風險與穩增長的協調平衡,走追求穩健安全收益、提升跨周期經營韌性的“新路”:
在負債端,應優化產品結構,加大非利率敏感型、低預定利率的產品比重,挖掘死差、費差等新利源,以多元化的產品分散利率風險。
在資產端,應積極開發與負債相適配的債權類、股權類、基金類、證券化類等期限長、收益穩、安全性較好的金融工具;增加高股息優先股、非標資產、公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海外資產等具有相對高收益資產的配置。
在高度不確定性時代,應加強對尾部風險、極端風險的防范意識。提升全面風險管理水平,將資產負債管理滲透到產品開發、業務管理和投資管理等各個環節。針對壽險行業資產端主要集中于債券的特點,應充分運用期權、期貨、互換等金融衍生品對沖利率風險。主動開展利率缺口管理,加強缺口風險分析與預警。用好流動性壓力測試等風險管理工具,做好極端情況下的流動性應對預案。
有效預防危機,促進高質量發展
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建設不僅參照全球標準,而且處于全球領先水平,金融保險企業風險管理理念、政策、流程、系統和能力建設均大幅提升。美國中小銀行危機事件暴露出的監管漏洞均不可能出現在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從完善監管,引領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角度,主要建議包括:
一是著力防范系統性風險。強化系統思維,防范美國當前貨幣政策從股債匯等多個渠道對我國的負面外溢效應,防范跨市場、跨領域風險交叉傳染。加強聲譽風險管理,合理引導社會公眾對金融行業健康發展的正面預期,防范局部事件演變為全局事件。
二是強化市場主體責任。壓實市場主體風險防控職責,完善分類分層次監管機制,監督管理風險薄弱機構與領域,提升風險的識別、監測、預警的主動性和管理能力。
三是持續完善風險監管。優化利率沖擊情景和模型假設,推動保險企業加強利率風險管理。針對發展環境變化,適時改進流動性風險監管規則。充分利用再保險的行業穩定器功能,提供融資解決方案,緩解流動性風險。
四是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此次美國中小銀行危機事件的部分原因是美聯儲制定加息政策時并未充分考慮銀行業風險狀況和承受能力。因此,結合保險行業發展階段和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宏觀調控或監管政策出臺時機、力度,實現二者的協同配合,將對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很有裨益。
(作者單位:中國再保險集團戰略發展部/中再研究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