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地開啟“燒烤”模式,長期處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環境的人群,老年人中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嬰幼兒等群體更容易進入隱性脫水狀態,中暑風險大增。每到夏日,急救人員都會遇到很多與中暑相關的求助病例。近日,沈陽急救中心皇姑三分中心孔令娟急救小組就救治了一名施工時中暑的男子。急救醫生提醒市民,要注意降溫防暑,避免暴曬,其中,頭暈、眼花、惡心、嘔吐等都是中暑的典型表現。
急救病例
瓦工施工時突感不適
(相關資料圖)
近日,北陵公園附近,一名正在施工的男子突然出現大汗、頭暈、頭痛、口渴等癥狀,工友們立即撥打120尋求救助。孔令娟急救小組火速趕往現場。該患者是一名瓦工,今年52歲,在日光下施工幾小時后突感不適。
經初步問診及查體,孔令娟考慮患者為先兆中暑,于是立即將患者送至陰涼通風處,并進行補液降溫等對癥治療。經過及時救治,患者病情有了明顯好轉。隨后,急救人員將患者送往醫院進行下一步治療。
醫生提醒
中暑高危群體有這些
孔令娟在接受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說:“每到夏日來臨,通常是七八月份,急救人員都會遇到很多中暑的求助病例。”
孔令娟提醒,容易中暑的主要是以下幾類人:1.嬰幼兒和65歲以上的老人;2.超重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3.高溫天氣進行劇烈活動(如體育運動、軍事訓練、戶外活動等)的人群,即使年輕健康的人也有可能中暑;4.飲酒或服用影響機體散熱、減少出汗等藥物(如抗組胺藥物、抗膽堿藥物等)的人群。
多知一點
什么是中暑?
孔令娟說,中暑是指當機體不能夠適應和耐受環境高溫(>32℃)、較大濕度(>60%)和無風狀態時,體內產生的熱量多于散發的熱量,從而發生熱量蓄積、體溫上升,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電解質丟失過多,從而發生的以中樞神經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
孔令娟說,長時間暴露于高溫環境下,中暑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等癥狀,一開始體溫正常或略升高。當核心體溫持續上升達到38℃以上時,除上述癥狀外,還會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四肢濕冷等情況。如不及時干預,可逐漸發展為昏迷伴四肢抽搐,嚴重時可產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記者盤點
中暑也分很多種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為三種類型: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
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不同,重癥中暑又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包括勞力性熱射病和非勞力性熱射病)三種類型。這幾種類型,可以在同一患者身上先后發生或同時發生,常常難以區分。其中以熱射病病情最為嚴重。
先兆中暑
暴露于高溫環境時,出現大汗、四肢無力、頭暈、口渴、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鳴、動作不協調等癥狀,可能伴有體溫升高。若脫離高溫環境,轉移到陰涼的地方,及時通風降溫,補充冷鹽水,短時間就可以恢復。
輕度中暑
先兆中暑癥狀繼續加重,體溫上升到38℃以上,并且出現皮膚灼熱、面色潮紅或脫水(如四肢濕冷、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癥狀。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處理方式,數小時內可恢復。
重度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
醫學常識
中暑后應該這樣施救
1.脫離現場環境:迅速脫離高溫、高濕環境,轉移至通風陰涼處,將患者平臥并去除全身衣物。2.快速降溫:用涼水噴灑或用濕毛巾擦拭全身,扇風加快蒸發、對流散熱。也可采用冷水浸泡法,或用冰帽、冰毯、冰袋等冷療法調節體溫。3.持續監測體溫。
新聞延伸
預防中暑小貼士
1.保持涼爽:選擇輕便、淺色、寬松的衣服,室內保持涼爽,盡可能待在有空調的地方。
2.仔細安排戶外活動:天氣炎熱時,盡量將戶外活動安排在早上或者晚上,這樣較為涼爽。或者在活動一段時間后,注意在陰涼的地方進行休息。
3.調整戶外運動的強度:在熱天建議減少鍛煉。如果鍛煉過程中出現心跳加速、喘不過氣、頭暈、心慌等情況,需要停止運動,尋找一個陰涼的地方,及時休息。
4.多喝水:及時喝水,補充水分,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同時遠離含糖或含酒精的飲料,這些飲料非但不解渴,反而會流失更多體液,喝冷飲還會引起胃痙攣。
5.補充鹽和礦物質:大量出汗會流失鹽和礦物質,運動飲料可以幫助補充汗水中流失的鹽和礦物質。糖尿病患者或高血壓患者需要限制鹽分控制,遵醫囑飲用運動飲料。
6.飲食要清淡:高溫天氣不適合吃高熱量、油膩、辛辣的食物,可以準備一些防暑降溫的食物,如綠豆湯等。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 吳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