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左三)主持召開老舊小區改造推進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時光如流水,轉眼間我已在社區工作二十余載。回顧過往,人生最美的年華,8000多個日日夜夜,都在尋常巷陌的煙火氣中閃過,仿佛只有我自己知道,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如何蛻變成一個心懷“千格萬戶”的社區黨委書記。“力量要在‘一網一格’間凝聚,關系要在‘一來一往’中密切,作用要在‘一舉一動’中發揮。”這些心心念念的“口訣”,早已成為我風雨堅守的信念。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助殘扶弱做困難群眾的守護人
太平社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殘疾人、困難群體和老年人口偏多。每每走在小區里,總會有居民三五成群地“組隊”來陪我走一段、嘮嘮嗑,然后又滿足地走開;還有的居民,大老遠跑過來和我打招呼,“書記呀,我家今天……”我深知這都是大伙對我的信任,更是鼓舞我前進的動力。多年來,我積極組織社區黨員骨干和困難群體結成幫扶對子,讓這些有特殊困難的群眾也感受到家的溫暖。社區居民小苗苗(化名)是一對智殘夫婦的小女兒,但本人智力健全、聰明可愛。為了讓孩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我多方奔走,發動街道、派出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愛心人士進行援助,組織居民輪班“帶娃”,從出生上戶口到健康監測,從日常照料到看護成長,從入學無門到邁入幼兒園……小苗苗在大家的幫助下茁壯成長,大家都說她是社區共同養大的孩子。
深耕細做做小區治理的打更人
2018年,太平社區開始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為合理規劃綠地及各種便民服務設施,我們面向居民開展多輪意見征集,做到了社區的事居民自己作主。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創新運用“哨鏈”工作法,即一樓居民為“哨”,關注樓體周邊環境;頂樓居民為“鏈”,在上下樓的同時,關注樓道衛生和公共設施情況。這種全方位、立體式的治理模式,讓更多居民成為了小區治理的參與者。去年冬天,居民“哨”崔大爺有一天凌晨4點給我打電話,“書記,我們這邊自來水管爆了……”我趕忙起身聯系有關部門,并迅速趕往現場,半小時后,維修人員和設備全部到位。經過兩個小時的搶修,漏水問題順利解決。雖然我和維修師傅凍得一直發抖,但看到居民生活沒有受到漏水事故影響,心里感覺特別欣慰。
居安思危做環境保護的公益人
一個社區只有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能做好垃圾分類等環境保護工作。我平時十分注重環境保護工作,積極引導轄區居民爭做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者、踐行者、推動者和監督者。2019年,我參加了皇姑區垃圾分類宣講團并擔任團長,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從街道社區到企事業單位,累計宣講300余場次。在實際工作中,我探索建立公益積分運作機制,將志愿服務和困難幫扶有效鏈接,通過區域聯動、協同配合,實現了醫院、學校、幼兒園等公共機構的分工合作,居民鄰里間的互幫互助。如今,太平社區已成為沈陽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示范社區,我被評為“2023年生活垃圾分類達人”。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帶動更多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當中,共同關注保護生態環境。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梁馨月 整理
大家評
王瑩二十多年如一日,在社區治理工作中腳踏實地、扎實肯干。她關心困難群體,致力于環境保護,將理念深耕、把工作做細、讓成果共享,受到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正是她的堅持與守護,讓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