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婺風盛典”婺劇專場演出在中國婺劇院拉開帷幕。作為2023中國(浙江)中非經貿論壇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月的重要活動之一,婺劇以其高亢爽朗、文武雙融的獨特魅力,再度驚艷非洲客人。

演出在被譽為婺劇交響樂的《鬧花臺》,匯集了婺劇各種伴奏樂器的演奏特點與風格,體現了樂隊陣容和演奏水平,濃縮了婺劇音樂委婉動聽,流暢明快,粗獷強烈的音樂特色。

現場,不論是《金猴鬧春》中美猴王的十八般武藝,《呂布試馬》中倒插虎、朝天蹬等武功技巧,還是造型變幻莫測、跌宕起伏的《九節龍》,都讓在場嘉賓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壓軸節目《泗州城》,將演出推向高潮,刀槍棍棒滿臺飛舞,拋、踢、接,目不暇接。真正體現了婺劇文戲武做、武戲文做的特點,贏得滿堂喝彩。“服裝很漂亮,表演太震撼,我越來越喜歡中國戲曲和中國文化了。”在場的非洲觀眾感嘆道。

這不是婺劇第一次收獲非洲觀眾的掌聲。2018年,金華首次舉辦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此后每一年的活動中,婺劇從未缺席,并成為中非文化藝術交流合作的典范。
為什么是婺劇?在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有關負責人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地方歷史、維系著文化傳承。作為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金華擁有3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其中的婺劇,便是金華文化的一張“金名片”
婺劇俗稱“金華戲”,是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婺劇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近幾年,婺劇不僅6次登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還不斷在海外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
今年9月4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就代表中國踏上非洲的熱土,開啟中非文化交流之行。
11天時間里,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分赴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訪演,旨在進一步加強與非洲國家文化交流,慶祝中國和肯尼亞建交60周年、中國和厄立特里亞建交30周年、非洲統一組織(非洲聯盟的前身)成立60周年。

在位于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非盟總部和埃塞俄比亞國家大劇院,演員們精心表演的全劇《三打白骨精》、折子戲《三岔口》《抬花轎》《呂布試馬》及嗩吶獨奏《打棗》、徽胡獨奏《徽調》等節目,贏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演出結束,在場千余名觀眾久久不愿離去,爭相與婺劇演員合影留念。
演出好評如潮,各界反響熱烈。非盟委員會委員穆昌加表示,非洲和中國的文化交流有著久遠的歷史,這種交流在今天散發出新的魅力。非盟將與中方一起,進一步加強合作,推動交流,不斷取得新成果。
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臨時代辦申欽民說,此次演出是中埃塞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互鑒的生動例證,將為兩國關系深入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我們希望用一臺臺表演,增進非洲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進一步促進中非的交流和友誼。”9月份出訪過非洲國家的,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青年演員盧芙蓉說。
可以說,婺劇讓八婺文化閃耀非洲,讓金華這座江南古城走向世界。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金華創造了諸多奇跡。既有義烏從“雞毛換糖”到“買賣全球”,又有東陽橫店影視城從荒山野嶺到“東方好萊塢”,還有永康從打鐵補鍋到“中國五金之都”,這些都是享譽全球的創業傳奇,無不展現著金華人的勤勞、智慧與追求。
如何讓非洲客人更深層次認識金華,繼而了解浙江、讀懂中國?
今年首次從“周”升格為“月”的中非文化合作交流月,將給出新的答案。

10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金華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巧倕坊——2023中國和非洲木雕藝術家創作交流”項目啟動儀式,在位于金華東陽的中國木雕博物館舉行。
活動邀請了來自布隆迪、剛果(金)、吉布提和中非4國的7名木雕藝術家,來華進行為期30天的木雕藝術創作交流。

木雕,正成為中非文化藝術交流的新載體。“在木雕這一藝術形式中,中非找到新的共通點。”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非洲木雕以質樸、粗獷和夸張的藝術形象聞名于世;而東陽木雕則以嫻熟的構思、精湛的技法、兼收并蓄的形象傳遞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本次創作交流活動,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黃小明等人組成專業團隊,與非洲木雕藝術家一起探討學習、深入交流,并參與共同創作,創作將圍繞著“連接新時代”這一主題,擦出中非木雕創作的新火花,展現中非人民友誼的新表達,從不同的視角傳遞美好生活。
藝術是世界的語言,文化是友誼互通的橋梁。“婺風盛典”婺劇專場演出、2023中國與非洲木雕藝術家創作交流、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論壇……在2023中國(浙江)中非經貿論壇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月中,近10場豐富多彩的交流互鑒活動,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友好合作,繼續推進對非合作走深走實,同非洲各國攜手共創“民心相通 文化互鑒 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