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濤
“鐵西”是東北常見的地名,許多城市都有鐵西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鐵西區們都曾是老工業基地,因位于鐵路以西而得名。在我的印象和想象中,鐵西被定格在上世紀末的樣子:生銹的舊廠房、林立的大煙囪,紅磚廠房門口身著藍制服、捧著鋁制飯盒的工人們如潮水般涌向食堂……
在眾多鐵西區里,沈陽鐵西區最出名。這幾年,沈陽鐵西已經成為各種關于東北經濟振興、東北“文藝復興”的核心話題。在許多人眼里,沈陽鐵西就是“中國東北”的代名詞,也是中國老工業基地變遷的縮影。
我最近去了沈陽鐵西,才發現自己根本不了解鐵西,也不了解東北。沈陽鐵西正崛起智能工廠、藝術街區,從這里,能看到未來。
我去了一個中外合資車企的工廠。沒想到,這是一個幾年前就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大工廠。一座工廠能成為和上海豫園、三亞天涯海角、重慶白帝城同一級別的景區,可以想見它有多么不同。
廠區寬廣整潔,停車棚頂上鋪設著太陽能光伏。一年生產幾十萬輛汽車的工廠里,工人不多,幾百臺機器人“搖頭晃腦”,在火花飛濺中忙碌地沖壓、塑形、組裝。導游說,在主要由機器工作的車間,工人主要負責質檢。
我又去了曾經全國知名的一家味精廠。如今工廠倒閉,廠房搬遷,紅磚舊廠房已改造成文創街區,原本的原料庫、發酵車間、研究所、運輸線等被改造成咖啡店、網紅小店、先鋒藝術展廳、音樂會場地、一家以味道為主題的博物館等。年輕人帶著手機、電腦,在曾經喧囂的大廠房里喝咖啡、做直播、寫文案,頗有穿越感。
我還去了由好多巨大廠房改造而成的一處博物館,如今它們講述著鐵西的輝煌——那里曾誕生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臺機床、第一條航空輪胎……博物館也講述著鐵西曾經的消沉、困頓,以及驚心動魄的脫胎換骨。
經過搬遷改造、資本運營和土地開發利用,沉重的鐵西得以重生,變輕盈了。絕大多數的老工廠已搬離。
有人說東北人缺乏市場意識,鐵西人笑了。新中國第一家破產的公有制企業是沈陽防爆器械廠,第一家推行資產經營承包責任制的是沈陽電纜廠……這些中國市場經濟中頗引人注目的“第一”都曾出現在鐵西。
有人說東北人愛“躺平”,鐵西人笑了。當年鐵西的勞模數量為全國之最,鐵西人的堅韌不拔、工匠精神也許正是鐵西轉型的關鍵。
當地人說,今天說起鐵西,年輕人想到的不再是機器、車間、工人,而是各種餐廳和接地氣的美食,比如沈陽人愛吃的雞架、雞湯抻面和被稱為“東北舒芙蕾”的雪衣豆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