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大東區深入開展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和‘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錨定‘新突破’這個核心目標任務,超前謀劃、專班推進、跟蹤督辦,推動各項任務抓實、抓細、抓出成效。”8月7日,在“2023年沈陽市開展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和‘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上半年工作情況”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上,大東區人民政府區長王林祥說,今年上半年,大東區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對全市增長的貢獻率均突破20%。
(相關資料圖)
堅持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著力推動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工業躍升行動取得新突破。
一是汽車產業鏈條更加完整。上半年,華晨寶馬、通用北盛整車產量超25.1萬輛、產值達930億元。德凱汽車零部件檢測認證服務平臺等13個汽車零部件項目落地,奇昊底盤新工廠等8個項目開工,名華模塑等10個項目投產;二是區域產業支撐更加多元。推出“樂享大東”文商旅數字化平臺,發放消費券2930萬元,帶動消費超15億元。“相聲江湖”演藝綜合體、英雄故事體驗館等文商旅場景更加豐富;三是數字大東發展更加迅猛。發放第七批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云賦能發展政策補貼699萬元,歐盟開發區獲批省5G+工業互聯網融合先導區。
堅持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狠抓一攬子惠當下、利長遠、增后勁的基礎性工作,推動城區發展能級取得新突破。
一是發展空間快速拓展。率先完成三大核心發展板塊規劃設計,謀劃實施總投資480億元的6大城市更新及智能網聯項目;二是發展后勁不斷累積。上半年,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10個、落地66個。引進實際到位內資109.73億元,同比增長21.33%。簽約總投資1106.7億元的37個京沈合作項目,以及總投資805.2億元的10個央地合作項目;三是發展支撐持續增強。謀劃儲備總投資1736.6億元的寶馬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等150個重點項目。
堅持創新平臺、創新生態、創新人才“三位一體”推進,加快四大科技創新組團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創新平臺更加完善。馬卡智工參與起草全國首個《增材制造工藝參數庫構建規范》國家標準,微納技術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落戶大東;二是創新活力加速釋放。新增科技型企業448家,同比增長156%。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21.89億元,完成全年指標1.5倍;三是創新人才加速聚集。引進2個“帶土移植”科研團隊。13萬平方米2292套人才公寓等一批重點民生工程全速推進。
堅持把發揮政策效力、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和穩定市場信心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營商環境建設取得新突破。
一是政務環境更加便捷高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獲評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新增市場主體6387戶,突破9.1萬戶。二是政策環境更加科學優質。落實減稅降費政策2.45億元,兌現政策補貼1.6億元。舉辦74次銀企對接活動。三是懲治破壞營商環境行為更加嚴厲。清償拖欠各類賬款近1.23億元,保障了各類市場主體的切身利益。
統籌推動區域規劃、建設、治理,深入實施五大更新行動,城區功能品質取得新突破。
一是城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開工140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完成17.8公里燃氣、供暖管網改造,推進7條街路更新及89條背街小巷建設,65座主題口袋公園基本建成;二是城市治理成效不斷凸顯。萬泉公園詩詞漫道火爆出圈,津橋路獲評全市“最亮街路”,新東三街、育才巷成為全市示范街路;三是城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華晨寶馬成為國家級綠色制造“大滿貫”企業,波森尾氣等15戶企業申報省級綠色制造工廠,數量再創新高。
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深入實施“五大民生工程”,民生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出臺“民生十條”升級版,落實保障困難救助補助資金6684萬元,建成“幸福長者食堂”26個;二是社會事業發展更加均衡。沈陽新能源汽車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成使用。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77億元,來沈留沈就業創業達1.7萬人;三是社會治理成效更加顯著。推出10個居民自治場景,開展議事活動570余次,解決群眾關心關注和急難愁盼問題650余件。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傅淞巖
關鍵詞: